真青春·活出彩
兩岸書香滋養青年成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羣 見習記者 李丹萍 餘冰玥 王喆
你的成長之路,有沒有被一本書深深影響過?你心目中理想的書店是什麼模樣?
一家美好的書店能戳中當下年輕人的關鍵,一方面是需要涵容豐富的書目,讓每個有求知慾的愛書人得以安放內心;另一方面,書店必須是一個文化交流的窗口,以書爲媒,讓本不相識的青年人相互聯結,激盪思想,彼此看見和理解。
最近,在北京前門鬧中取靜之處,“真青春·活出彩·書香爲伴·夢想啓航”活動暨“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揭牌儀式舉辦,這也是系列活動“識·光”兩岸青年閱享會的開篇。兩岸著名作家和多名奮發向上的青年一起,暢談閱讀之於個體成長、促進兩岸交流的感想。
“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將成爲一個動人的精神載體,讓愛書人找到踏實的歸宿感,並與天南海北的年輕面孔相遇,碰出思想的火花。
兩岸書香滋養青年成長,好書做伴青春一路追光。
閱讀能塑造自我,照見自己,照亮未來
一個青年,能透過閱讀尋找到怎樣的生命光亮?
又是合法營登非法聚賭!板橋警破桌遊社賭博帶回22人
39歲的臺灣青年李建勳分享,他從小在父親的教導下讀古典文學、名家著作,那時候尚不明確閱讀的意義,長大後他才深刻意識到:“原來這些幾千年前古人留下來的詩詞文化,歷久不衰,不是沒有道理的。原來父親在我年幼之時,就將從小爺爺教育他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植’入我的血液。”
父親去世後,李建勳感覺自己“瞬間長大了”,也覺醒了。他把過去所讀的書籍內容,內化成了行動力。是書籍,給了他改變的力量。
90後臺灣青年張瑋珊,分享了自己在書中意外尋找到祖國、轉變身份認同進而確立人生志向的經歷。
張瑋珊說,“透過這一代代中國仁人志士的精神與思想面貌,我逐漸瞭解到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應當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爲天下大同共存共榮的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責任與使命”。
讀書能塑造和改變自我,亦能傳遞愛心,照亮和溫暖人世間的其他人。
零跑最新周销量创新高,并列新势力第二
中央戲劇學院戲劇管理系2020級本科生張曦月,分享了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張曦月說:“或許是在那堂語文課後,又或許是在這本書上的落灰被我再次擦拭乾淨以後,我便認爲人這一生,一定是要爲了什麼而活的。”
2022年10月21日,張曦月進行造血幹細胞採集,成功分離採集出含有造血幹細胞的200毫升懸液,造血幹細胞於當天下午被送往鄭州,輸入患者體內。
在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四渡河村,90後駐村第一書記王天宇和同事們一起創辦了一個青年書吧。書吧是開放的,村裡的小朋友、遊客等都可以來這裡看書。除書吧外,村裡每週還會組織一場讀書活動,分享圖書內容,相互交流學習,營造良好閱讀氛圍。
去年9月18日,北京首個“童心港灣”在四渡河村正式揭牌,村裡的孩子從此有了藝術教室。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漢語言學專業2020級本科生陳凱迪認爲,我們不僅要讀文字的小書,更要讀生活、讀人生的大書。“如果說文字的小書告訴我們那些情感、那些思想曾經存在,那麼人生的大書則能幫助我們解除個人與書本間的屏障,讓我們能夠在代代相承的文化厚土上去照見自己,照亮未來。”
高亚兰:十年丝路开新局 初心如磐再出发
在讀書中確立人生志向,閱讀拉近兩岸距離
这些家长指责社交媒体“纵容作恶”
“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既有年輕讀者們喜愛的大陸作家、學者著作,還有許多關於寶島臺灣的書籍。閱讀,能有效拉近兩岸同胞的思想距離。
此次作爲特邀嘉賓出席活動的藍博洲,是來自臺灣的知名作家。李建勳在小時候便讀過他的《幌馬車之歌》,張瑋珊還借用了藍博洲的著作《尋找祖國三千里》作爲她本次演講的標題。
藍博洲坦言,他在高一休學時,整天與幾個準備重考高中的同學在街頭無所事事,“就在預知即將淪落不可抗拒的脫軌生活”的某天,在家無意發現一本名爲《北極風情畫》的書,很快便讀了進去。“我本以爲這是本介紹旅遊風光的書,沒想到是本愛情小說。但它講述的不只是愛情,還有一點生活哲學”。藍博洲被故事吸引,閱讀之路從此開啓,離開街頭,轉往書店和圖書館找書看。
藍博洲回憶,那個時候由於青春少年莫名的叛逆,不論是父母還是他本人,都對自己不滿意,看書,幫助他安靜下來思考生活遇到的問題與生命的意義。
藍博洲說,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當屬魯迅的作品。在他看來,魯迅作品中的很多觀點到了今天依然適用。
大學時,同學借給藍博洲一本魯迅的《吶喊》,並限定第二天早上8點返還。藍博洲花了一晚上的時間手抄。這也是他與魯迅的初次相遇。“這和我以前閱讀的很多作品不一樣,像阿Q不只諷刺一個小人物的愚昧,其實是對封建中國國民性的批判。”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青松說,他很喜歡閱讀臺灣的文學作品,特別是在上大學的那段時間。他說當時自己不但讀過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記》,瓊瑤的《煙雨濛濛》《我是一片雲》等,還喜歡聽由席慕蓉作詞的歌《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在李青松看來,臺灣的文學作品特別清新自然,較爲“柔軟”“生活化”。
MLB/隆戈利亞隔15年再戰世界大賽 回憶2008年少輕狂說好蠢
兩岸的文學交流,形成了讓年輕一代人相互瞭解的紐帶。
95後臺灣青年沈宏叡在分享中說,作爲一名土生土長的臺灣青年,他在20歲前從來沒有來過大陸,但酷愛看歷史書籍,尤其閱讀了很多近代史相關的書籍,瞭解到國家近代百年國破家亡的“屈辱史”與“血淚史”,深刻感受到大時代下臺灣同胞被硬生生與祖國割裂的創傷。
20歲那年,沈宏叡終於第一次來到大陸,去中國人民大學當交換生,還有機會參與去大涼山的調研活動。這些讀書、調研經歷讓他親眼看到祖國大陸日新月異的現代化進程。
“我自己是從成長階段藉由讀書建立正確的國家認同,又透過閱讀走入祖國大地,祖國非常之大,我們臺灣青年瞭解得太少,讀書加實踐可以讓我們好好補補課,深化兩岸的交流”。
張瑋珊閱讀了藍博洲的著作《尋找祖國三千里》,時常感覺到她過去十年來思索的道路,也是一條尋找祖國之路。“這條路很漫長,遭遇到了很多不理解與批判,但是我總會想起臺灣島上日據時代下一代代捨生忘死的中國人。沒有完整的國家,就沒有幸福的個人;沒有強大的中國,就沒有安定的臺灣”。
張瑋珊說:“爲了捍衛歷史的正義與島上中國人的尊嚴,爲了兩岸人民的長遠福祉與長治久安,我想推動兩岸和平統一,將是我們這一代臺灣青年應該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兩岸文學影響深遠,書店是兩岸交流的新窗口
活動的主持人之一呂思墨,是青年演講節目《與世界說》總製片人。
“我覺得在兩岸青年的文化交流當中,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書結緣的青年非常多。”呂思墨認爲,這次書店的啓幕,爲青年搭建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
職員交錯數據以為公司快破產 老闆15刀刺死孕妻一屍兩命
呂思墨小時候就很喜歡臺灣作家席慕蓉的作品,讀她的詩歌時,感到自己與作家之間“是通過文字的方式進行了一種文化上的溝通和交流”,溫暖且有力量的文字能影響更多年輕人。呂思墨期待書店能多多推薦好書,舉辦一系列線下和線上的交流活動,包括讀書分享會。
“青年可以利用好新媒體這些更多元的社交平臺交流,把自己對於書的感悟和從書中汲取的力量一起傳遞下來。我覺得這樣的交流可以更多元、更豐富。”
張瑋珊表示,書店同時有大陸和臺灣的書,她期待將來臺灣也有一個類似書店。
“文以載道,書中承載着很多精神思想,可以進一步開拓兩岸青年視野,進行思想上的交流。現在旅遊上的交流還是比較表層的,書可以給精神或者思想帶來更多的改變。”張瑋珊說。
關於兩岸之間的文學交流,在藍博洲看來,雖然活動很多,但多數談不上真正的交流。“很多交流沒有觸及到兩岸長期分隔而形成的發展與認知差異,兩岸文人沒有不設防地進入真心的交流,從而起到促進民族團結的融冰作用”。
李青松認爲,大陸和臺灣之間的文學交流很有必要,但是目前還不夠多。“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如果他們熟悉起來,交流增多,有利於促進兩岸的和平統一”。
日元兑美元贬值至近一年低位
越過海峽,兩岸青年講述溫暖“識·光”裡的青春故事
平板才送15天 竟贱卖给别的女人 她真的怒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詩童 張敏
黑色白色的麪糰揉圓壓扁做成眼睛,再揉出胖乎乎的爪子抱住翠綠的竹竿,小小的麪糰在非遺傳承人郎佳子彧手裡,一眨眼的工夫就變成了一個憨態可掬的熊貓,把來自臺灣的李建勳和範懷方“萌化了”。他們也模仿着做了兩個小小的熊貓,愛不釋手。郎佳子彧說:“熊貓是我們的國寶,也是兩岸青年共同喜歡的東西,希望熊貓能夠讓兩岸青年雙向奔赴,更加了解彼此。”
10月25日,兩岸青年相約走進中國青年報社全新升級的“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體驗中國傳統非遺的製作過程。當天,在北京臺灣會館,兩岸和平志願者聯盟、臺海出版社、中國青年報社等機構舉辦了“識·光”兩岸青年閱享會,來自海峽兩岸的年輕人分享成長與奮鬥的故事,傳遞青春的美好。
越過海峽,他們找到回家的溫暖
“直到長大與母親回來祭祖後,我才懂得了父親的執念。”在分享會上,臺灣青年李建勳講述了父親過世後,他的成長與思考。李建勳的父親是1949年隨着國民黨撤退到臺灣的老兵。在他的記憶裡,父親一直有個執念,就是有朝一日要回到在大陸的老家,這是他的根。
可是後來父親身患癌症,已無法回到故土。直到去世前,他還在給李建勳講述家族的故事。多年後,李建勳一路奮鬥,從自己口中“躺平的學渣”到華夏科技大學與臺灣國立新莊國中傑出校友,成爲臺灣商業總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終於和母親回到父親生前眷戀的故土,和久別的親人緊緊相擁。李建勳說:“看到在大陸的親人後,才明白什麼是血濃於水,才明白親情不可磨滅。”對故土的眷戀,終於從上一輩傳遞到他心上。
同樣在大陸感受到溫暖情誼的還有土生土長的臺灣青年沈宏叡,2017年,他到中國人民大學做交換生。“那種心情就是,一落地就能感受到,我們都是中國人,那種親切感就是祖國。”沈宏叡很快就適應了大陸的生活,因爲感覺同學們從來沒把他當外人。他說:“我的很多好朋友都來自北方,他們管我叫‘臺灣鐵子’,就是鐵桿兄弟的意思。”
在西安,他看到了歷史課本上的兵馬俑,被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深深震撼。在陝西黃陵縣,他走了好遠的路,特地去祭拜了黃帝陵,並在紀念香港迴歸和澳門迴歸的兩個紀念碑中間拍下一張合影,留作紀念。最後他一路尋找到了“臺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文碑”,那是一座建造於1946年臺灣光復一週年之時的石碑,它承載了臺灣同胞回到祖國懷抱的民族感情和認祖歸宗的情懷。沈宏叡說:“那一年,由於連日暴雨,道路阻隔,‘致敬團’未能如願抵達黃帝陵,只能選擇在陝西耀縣(今銅川市耀州區)中山中學體育場遙相祭奠。今天,那些臺灣先烈先輩們的遺願,他們魂牽夢縈的尋根之路,我們這代青年將替他們走完。”
娶个皇后不争宠 小说
越過那一灣淺淺的海峽,臺灣青年在大陸找到故土的溫暖和文化的認同,大陸青年也在兩岸青年頻繁的交往活動中走進臺灣,在飲食中感受到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根脈,在“雙向奔赴”的情誼中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
好市多智慧電子鎖也特價!網傻眼這折扣:省超大、用過回不去了
陳凱迪是北京大學2020級本科生,今年7月,她作爲大陸高校師生赴臺交流參訪團的一員走進了寶島臺灣,這也是全球新冠疫情流行3年多來大陸高校首次組團赴臺交流。參訪期間,兩岸青年在乒乓球桌上切磋球技,在座談交流中感受兩岸文化同文同種同源的深層聯結,陳凱迪還與臺灣青年樂手陳德夫聯手演奏電影《笑傲江湖》的主題曲《滄海一聲笑》,共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而最讓陳凱迪印象深刻的是,到訪桃園的時候,一家餐廳的老闆聽說他們要來,特地做了以臺南芒果爲夾心的大福,又從上海空運了新鮮的薺菜,爲他們包了一頓薺菜餡的餃子。“當我最熟悉的,伴隨着我成長的家鄉味道在舌尖上盤旋時,有那麼幾個瞬間,故鄉彷彿就在我的身邊。”那位老闆說,希望從北方來的朋友們在臺灣也能品嚐到大陸的味道。那一刻,陳凱迪感受到的不只是美食本身,而是通過美食表達的善意和溫暖,讓她常常回味,不能忘懷。
劉家昌轟兒「不忠不孝、不知羞恥」 劉子千10字諷刺回應
立業逐夢,臺灣青年找到紮根的土壤
對於臺灣青年來說,大陸不光能讓他們找到文化的歸屬感,還找到了向下紮根和蓬勃發展的土壤。活動主持人徐韜就是一位在大陸創業6年的臺北青年。曾經他在臺灣讀了7年大學,其中休學了3年半——3次創業,3次失敗。徐韜說,“臺灣市場確實比較有限,空間很小,屢次創業都不溫不火。”直到2014年,來自大陸的交換生鮑冠羽和他做了同桌,跟他分享了很多大陸的資訊,比如“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新浪潮,大陸的市場蓬勃發展,出現了共享單車、團購、直播等很多成功的創業案例。作爲一個青年創業者,那時起,徐韜就對大陸心生嚮往。
大妈山坡卖淫:随来随时接待,20元一次不讲价!全部都被抓了!
2017年,當硅谷和中關村兩個創業地點擺在他面前的時候,他毅然和鮑冠羽合夥在中關村清華科技園註冊成立了“小包智工”。而實打實的政策支持也讓徐韜真正紮根下來——項目啓動階段,孵化器給他們提供了免費的工位;政府組織的創業比賽,讓他們接觸到國內外頂尖的風險投資機構;北京的住房成本高,通過中關村對創業公司的扶持政策,他們獲得了10套公租房名額……如今,“小包智工”連續獲得3輪融資,公司在全國7個城市開展了業務,爲10多萬人創造了超過百萬新形態靈活就業工作崗位。
回顧這6年的創業歷程,徐韜認爲,之所以在大陸創業成功,有賴於市場體量大,同時政策很友善,創業環境有活力、有韌性。他說:“過去在臺灣,我感覺像魚缸裡的魚,很安全,可是我來到大陸像是回到了大海。一開始可能感覺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今天,當我度過了很多困難階段,我發現徜徉在大海之中,更加自由、更加廣闊。而且,大海纔是魚該待的地方。”他希望,和他一樣有志於投身創新創業的臺灣青年,都能來大陸瞭解看看。
饿了么离美团越来越远
在分享會之外,在大陸紮根的臺灣青年還有很多。臺灣設計師鮑達芃2007年就受邀來到大陸,參與了許多國家級項目的夜景觀工程建設,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燈光工程、2009年廣州亞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他的設計還點亮了廣州塔、國家大劇院等城市地標性建築。如今,鮑達芃擔任上海交通大學集團設計研究總院文旅院客座副院長,在他的團隊裡,兩岸藝術家各佔一半。好幾位臺灣青年設計師都是因爲他的邀請,從臺灣直奔上海而來。鮑達芃認爲,大陸是臺灣年輕一代設計師發展事業最好的沃土,沒有之一。有大陸的城市發展作爲基礎,設計師纔有了實踐建築景觀創意的先機。而兩岸同根同源同語言,沒有文化的隔閡,讓臺灣設計師能更好地融入當地,完成創意的表達。
拿回88億財產96套房產 神隱2年林瑞陽露面吐委屈心聲
今年,他還帶領兩岸青年數字藝術家共同創作“大美中國”數字藝術藏品,用新興的數字藝術展現“祖國”的人文地貌和非遺傳承。“他們(臺灣設計師)在這個項目裡,可發揮的空間可多了!”鮑達芃說。“美”是兩岸設計師們共同的追求,他們每週一同City Walk、看展覽、吃美食,光是上海的萬國建築就給了他們層出不窮的靈感。
用不同的方式,共同講好祖國的文化故事
北京懷柔區渤海鎮四渡河村駐村第一書王天宇是許多紮根鄉村一線的大陸青年代表。在分享會上,他分享了團隊一年來發揮青年力量、點亮好山好水的故事。駐村以後,他梳理當地旅遊資源,根據年輕人的喜好,設置景區盲盒,開闢了露營基地,進行了很多鮮活有益的鄉村實踐。他發起的四渡河村全球青年志願者招募計劃,招募到了100多名青年志願者,其中就有兩名在北京上學的臺灣青年。這些青年志願者不僅成爲他建設鄉村的智囊和幫手,也成爲四渡河村發展鄉村旅遊和對外宣傳的一扇窗,很多外國人都慕名而來。
影》美曝陆战机南海惊险拦截B52轰炸机 相距不到3公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麪人郎”第三代傳承人、95後郎佳子彧,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與摩納哥親王一起捏冰墩墩麪人的視頻火遍了全網,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也爲他的技藝點贊。郎佳子彧在抖音、B站、微博等社交平臺上擁有百萬粉絲,有個臺灣網友看過他的視頻,私信說想要來北京“拜師學藝”。這次和臺灣青年共同“捏熊貓”,也讓他期待以後能夠與臺灣青年有更好的、更深入的瞭解。
美经济强劲,通胀降温?诺奖得主:FED再加息就是疯了,应立即降息!
因爲對祖國的眷戀,2021年,在回鄉後的第四年,沈宏叡如願考取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專業的研究生,再次踏上了這片凝聚他民族認同感的土地。他走進四川、福建等地,瞭解當地的發展情況,體驗當地的文化、美食。他把在大陸生活的點滴和參加兩岸交流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拍攝下來,製作成vlog發佈在自媒體上。他給自己起的網名叫“臺灣鐵子沈宏叡”,他說,臺灣民衆對大陸並不瞭解,而大陸同胞對臺灣也非常好奇,他們對臺灣人非常友好。所以,他希望可以用年輕人的方式增進兩岸瞭解,有更多兩岸青年在交流中成爲“鐵子”。
亞太電信臨股會 小股東反對以臨股會追認合併案
跨越海峽,中醫爲兩岸青年架起溝通橋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喆 記者 張敏
最近,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大三學生林姵綸正跟着老師進行中醫經典古籍《金匱要略》及註解本的彙總整理工作,這本像字典一樣厚的書,她已經翻過無數次。
《金匱要略》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精品課程,雖然還沒進行相關學習,但能夠提前熟悉書中知識,她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上課講的可能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內容,我現在是整本讀”。目前,林姵綸手裡有6個註解本,她說:“對於同一段原文,把不同的注本放在一起看,通過對比,可以不斷地去理解其背後不同的用藥思路。”
在北京,像林姵綸一樣學習中醫知識的臺灣籍學生還有很多,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兩岸文化的同根同源,並以中醫爲載體,傳播中華文化、促進兩岸青年交流。
爲了讓中醫養生知識的傳播突破時空限制,使健康生活的觀念在更多青年心中紮根,10月25日,中國青年報虛擬數字人正式發佈,它順應移動互聯時代向沉浸互聯的元宇宙時代轉變的發展趨勢,將數字人技術落地到健康這一更爲垂直的應用場景之中,致力於藉助中醫智慧更好地服務青年成長。
文化同根,中醫同源
林美秀为母挺身遭父赏巴掌 撂狠话「再也不会叫你爸」陷冷战
2002年出生的林姵綸從小在臺灣長大,高中畢業後,她選擇來大陸求學。談及學習中醫的初衷,她說:“因爲我是雙胞胎,小時候身體不好,最初是想調理好自己的身體。臺灣的中醫學科在私立院校,家庭負擔會比較重,而且我覺得來大陸學會更正統一些。”
對於很多臺灣人來說,中醫、中藥並不陌生。來自臺灣彰化的90後青年嶽書頡從小就吃一些藥膳,平時生病也習慣去看中醫、吃中藥。高中時,他通過中醫治療自身運動損傷,從而對中醫產生濃厚的興趣。
世界杯第二阶段:亚洲非洲全进排位赛;美国好签,加拿大死亡之组
現在在北京中醫藥大學讀研究生的他正是看到了中醫的治療優勢,才選擇來大陸學習。來之前,他曾就讀於高雄醫學大學的運動醫學專業,“那裡的學習更偏重於西醫,比如在骨傷科方面,西醫更傾向於手術,但對一些勞損病症,就沒有太好的治療方法”。所以在臺灣取得本科學位後,他又申請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學本科專業。
西班牙“知华讲堂”表彰促进中西友好的机构、企业及个人
初到北京時,嶽書頡時常覺得學習抓不住重點,“因爲已經適應了臺灣的教學模式——選擇題比較多,只要有印象就能找到正確答案,而大陸手寫內容較多,要求有很紮實的基礎知識”。就這樣,經過兩年的摸索,他才完全適應。
而臺灣的成長背景,有時候也會給他們帶來一些學習優勢。比如,在《金匱要略》《傷寒論》等課程的學習中,會遇到不少繁體字,這對於林姵綸和嶽書頡來說,反而更容易。
狗狗永遠沒有靜下來的時候?簡單一招教你訓練愛犬在規定時間好好休息睡覺
積累經驗,在實踐中修正完善
2021年,嶽書頡本科畢業。這年暑假,北京中醫藥大學兩岸青年實踐團成立,組織兩岸青年以中醫藥文化爲載體,在北京鄉村開展志願服務和健康義診,同時調研鄉村振興成果,助力傳播中醫藥文化。
【即時短評】美中不一樣的開場白 昔相互指責今強調對話
嶽書頡是實踐團的一員。在爲期一週的活動中,他們去了北京延慶和平谷的農村,通過健康諮詢、鍼灸、推拿等方式,宣傳普及中醫藥保健知識和諸多常見疾病的治療常識。這也是嶽書頡第一次走進北京鄉村、第一次參與義診活動。
战地记者讲故事丨走上云端哨卡,见证信仰的海拔
“村裡老人很多,年輕人比較少,跟臺灣有點像。”嶽書頡說,老人主要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心血管疾病、失眠等問題。
今年暑期,林姵綸接過接力棒,也成爲實踐團的一員,這次他們去的是北京懷柔農村。提及對當地的第一印象,她說:“附近山很漂亮。跟臺灣比,這裡的老人更樸實,有時候有一點口音,我們幫他們貼耳穴,他們會跟我們道謝。”
超商大夜班「纹身阿弟」群聚!律师揭「反转行径」赞:是老板就加薪
回到學校,她更積極地投入到實踐中,比如,每週三和週五下午5點左右,會在學校食堂爲同學把脈義診;每週六會抽出半天時間跟診……在學習把脈的過程中,林姵綸越來越喜歡中醫。
進入研究生階段,嶽書頡開始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進行臨牀輪轉,在這個過程中,他積累了不少臨牀經驗,所以更渴望通過參加義診,跟患者有更多交流。今年暑假,他抓住了到山東棗莊李莊村、北京來廣營進行義診的機會。相較於第一次義診,這兩次對於村民諮詢的問題,他都能給予相應的解答。
身材歧視?女體重70公斤應徵洗碗工遭打槍 海底撈客服回應讓人傻眼
爲了推廣中醫文化,他還現場教村民一些鍛鍊的功法,比如八段錦等。“中醫的功法主要是調心調神,也有健身的作用。”嶽書頡說,義診可以幫助自己鞏固在臨牀中學到的用藥及診斷知識,同時也是一個不斷修正自己、完善細節的過程。
巡迴中歐3國 台灣文學展布拉格起跑
中醫架橋,促進兩岸青年交流
洪政軍認教唆開槍 稱不滿郭再欽「光電利益整碗捧」
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的校園裡,還有很多特色社團。林姵綸結合自己喜歡做飯的興趣愛好,大一就加入了藥膳社團。每週社團都會組織實訓活動,結合時令,鼓勵大家制作山藥奶黃包、薑母鴨、當歸羊肉湯等藥膳。最近,他們正跟文學社合作,籌備蘇東坡詩詞裡的藥膳活動。
通過參加社團,林姵綸跟大陸學生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我們部門就我一個臺灣的,所以就變成了‘團寵’,大家都特別友善。”
以色列展示哈瑪斯攻擊武器 稱含伊朗北韓軍火
在臨牀輪轉過程中,嶽書頡與大陸的同學配合也越來越默契。無論在門診還是在病房,大家在臨牀工作中都會互相幫助、互相照顧。
嶽書頡還有一個比自己小5歲的妹妹,現在在臺灣讀中醫,“她本科學的管理,畢業後跨專業學醫學”。
影/「我他X的看你敢不敢」!愛黛兒「口出穢言」要粉絲別朝舞台丟東西
因爲專業領域相同,除了生活方面的交流,兄妹兩人在學業方面也有更多的溝通,這使嶽書頡對臺灣的中醫有了更多瞭解。“她現在也進入了臨牀輪轉階段,就會跟我講一些她遇到的問題,然後我們兩人討論一下。我們最近遇到的問題,是我媽在臺灣得了帶狀皰疹,她問我們怎麼治療。”
嶽書頡希望兩岸在醫學方面能有更多溝通交流的機會,通過不斷碰撞產生新的火花,從而開拓一些新思路,“在這個過程中,兩岸青年有了更多互動,也可以化解彼此間的一些誤解”。
編者按:
建发合诚:今年前季度营收20.29亿元,归母净利润2952.32万元
來自首都校媒的同學們,現場參與活動,分享他們與閱讀之間的故事。
人类星球已进入危及生命的“未知领域”
余光中與《聽聽那冷雨》
國際關係學院學生 潘子鳴
余光中先生是一位臺灣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始終保持着一種包容、平和的心態,通過自己的作品和言論,不斷呼籲兩岸加強文化交流、和平發展,成爲臺灣和大陸人民之間的橋樑和紐帶。我小時候讀過余光中先生的《聽聽那冷雨》,從此對他的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余光中先生飽受臺灣與大陸分離的折磨,藉助“雨”淒涼憂愁的意象,在古屋聽雨之中表達出若有若無的悲傷和惋惜之情,訴說着分離之苦。在這之後,余光中先生的形象便立體地留在我心中,那個熱愛祖國,憂鬱卻又熱烈的詩人,也構建了我對於兩岸人民之間的感情認知。
电视广播(00511.HK):继续努力扭亏,业务持续向好
劉慈欣《三體》
“森林生态”做支撑,长城重新定义中国品牌出海新标准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生 劉若辰
《三體》是給予我學生時代很大觸動的作品。初三備戰中考時,《三體》將我從無法喘息的生活中解脫。深夜,每當我看向天上的星星時,總是會想:是否也有星星在看向我們?在光年之外,是否真的存在更高級的外星文明?而在面臨種族生死抉擇時,人類又將何去何從?是團結一心抗敵,還是依舊貌合神離?宇宙不是童話……這一切都令人戰慄且興奮。
劉慈欣以淵博的學識與宏大的敘事,造就了這樣一部充斥着瘋狂想象的科幻鉅作。“給時光以生命,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生活中紛爭離合,生命仍在前行。
袁哲生《寂寞的遊戲》
为飞天之旅精准“导航”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生 洪一凡
在這本書7個不同的故事中,他用大量的白描筆觸與留白設計書寫着社會的疏離與現代人的必經困境。“死亡”是貫穿全書的主題,它以一種多變的、隱秘的形式籠住了每一個故事,也罩住了害怕離別、孤寂、畏懼之苦的我們。死亡並不是一個談不得的話題,也正是袁哲生的故事讓我對與死亡相關的一切有了更多的思考。因爲真正懂得了離別,所以更擅長思念,連帶着更知道珍惜。
我想,這是一本“失語”的書。作者的“失語”成就了這本書最美妙的地方——讀者難以用言語表述的蘊藏於字裡行間的“靜穆與哀傷”。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